2月5日,在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车石家庄公司”)的智能切割生产线操控中心,工人师傅轻点鼠标,一辆待切割的车辆“走”进生产线台智能机械臂齐“动手”,焊花四溅,半个小时后车辆被切割完成,“走”出生产线。通过这套智能切割设备实现了日切割车辆20辆,为公司创效300万元。
这是目前国内首条车辆智能切割生产线,也是中车石家庄公司劳模工匠创新联盟2024年协同创新成果之一。
瞄准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机遇,中车石家庄公司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,于2023年在全市创新成立劳模工匠创新联盟,汇聚公司13个创新工作室,打通工种壁垒,推动协同创新,成为推动公司智能升级的创新“先锋队”。
节后上班第一天,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齐聚在联盟工作站,围绕“职工创新动能如何再发力”展开讨论。大家一边总结2024年创新成果,一边谋划为2025年创新“添柴加薪”。
工作站的一面墙上,张贴着2024年联盟协同创新工作课题清单。创新联盟会长、全国劳动模范刘志彬告诉记者,联盟自成立之初便制定了清单式创新机制,年初征集创新项目,明确攻关课题、主责单位、协同单位和完成时间,形成清单并张贴上墙。
“去年底,我们刚完成了两批次800辆C70E型敞车的订单任务。”张志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志提起这两批新造车的创新攻关经历,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。从一批批钢材被运进厂区,到一批批整装车被运送到客户手中,中间几个月的时间,公司上下集中力量,联盟成员几乎全部参与,小到设备工装的改造大到工艺升级提升,“大家协同创新,遇到问题集中攻关,从零开始最终交出了百分答卷。”张志告诉记者。
同样在去年年底,公司接到了一个棘手订单,27个工作日需要完成50辆罐车焊接任务。面对异型枕梁自动焊接难题,李强创新工作室联合张志创新工作室、刘志彬创新工作室集中攻关三天,几乎动用了焊接机械臂的全部焊接参数参与,将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多。面对射线探伤等高质量检测标准,李强创新工作室、王卫勇(车体车间)创新工作室、刘志彬创新工作室联合通过升级装配方法,焊缝间隙和温度控制等提升焊接质量,完美完成订单任务。
此外,许秀峰创新工作室联合李强创新工作室完成了“制动模块化组装工装设计及验证”项目,实现了整车的模块化组装;刘志彬创新工作室联合工艺技术部、钢结构车间职工创新工作室完成“1.6焊丝应用研究”,通过智能机器人,实现1.6焊丝的应用……2024年,联盟完成78个创新项目,其中40项公司立项项目,2个及以上创新工作室联合完成的有30多项。
创新项目清单是光荣榜也是承诺书,记录着劳模工匠带头创新攻关,推动公司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。
在公司焊接组装生产线上,一套智能组装压严设备正在进行试生产。只见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张永峰操作按钮,设备启动,两个巨大的铁“手指”一捏一压,组装严丝合缝。张永峰告诉记者,新设备这个月底将完成调试,计划4月份投入正常生产。
智能底板拆解、智能组装、智能焊接,这是刘志彬创新工作室牵头2025年的重点创新项目。
谈到2025年的课题清单,联盟成员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创新“小目标”,并现场与需要联合的创新工作室对接“牵手”:郭磊创新工作室将联合宇文卧龙创新工作室、张志创新工作室完成车轮踏面自动上料线条智能生产线;李强创新工作室要联合张志创新工作室主攻车钩裂纹消除,降低报废率……
刘志彬告诉记者,经过报送提交和专家评审立项,预计2月底,将制作形成2025年的联盟协同创新工作课题清单,并上墙。“今年我们将继续在智能制造上发力,同时,加大新员工创新培训以及新产品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力度,为打造智能工厂贡献职工力量。”刘志彬说。
新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进工作站,“发挥联盟作用,促进创新创效”几个红体大字与荣誉橱窗里的奖杯奖状交相辉映。工作站外,一列列崭新的货运列车正整装待发,沿着创新的轨道驶向春天。(记者 戴丽丽)
春韵石家庄 共享中国年|石家庄文旅“喜迎来客 福满旅途”地铁迎新春活动热烈举办
1月14日,2025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,世界上最美的风景,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